- 手机:
- 15206033845
- 电话:
- 0898-08980898
- 邮箱:
- admin@eyoucms.com
- 地址:
- 海南省海口市
今年,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宁波广电集团承办的《第1发布》栏目将重点围绕文化强市主题,策划推出10期“乘帆三万里 逐浪八千年”宁波海洋文化时空对话系列发布,串联全市范围内海洋文化地标,通过XR虚拟拍摄与实景录制的巧妙结合,构建从史前文明到现代港城的时空叙事链,打造“可触摸的历史、可感知的传承”文化精品。
第六期节目,《第1发布》栏目来到了镇海口海防遗址,邀请到了从事镇海口海防遗址研究工作的卜汉文,为大家讲一讲在明清时期宁波的海防故事。
卜汉文:是的。这个海防遗址叫镇远炮台,是镇海口海防遗址诸多炮台中的一个。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炮台内侧,脚下的石子路面就是当时铺就的。距这里600米左右是小浃江和甬江的入海口。150年前清代中期的时候,周边大部分其实是滩涂地。杭州湾南侧,小浃江和甬江入海口,这一个区域称为“镇海口”。它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从魏晋南北朝经济中心南移以来,向内连接浙东内陆和京杭大运河的辐射区;
向外的连接,就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部分的东洋航线和南洋航线。在文献记载中,镇海口也被称为“镇海关” ,我们一般称誉它为“两浙咽喉”“浙东门户”。
镇海口海防遗址群共有十四处,分布在甬江北和甬江南岸的区域内。它的建造过程约有一两百年,为明清时建造。
在明代是为了防备海盗和倭寇,作为海疆防御的应对。距我们大概三四公里的“招宝山威远城”就是当时抗击倭寇的地方,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在我们西南方向两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戚家山,它的山顶上有一个兵营遗址,叫“戚家山营垒”,据传,当时戚继光等抗倭将领,在那扎营抗击倭寇。戚家山的名字,也是因为戚家军这个名字而来。
战争失利之后,清政府在镇海口这一区域内,修建新增了一系列炮台。当时构建的防御体系,在1883年到1885年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让我们取得了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的胜利。
问: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士们的英勇奋战。说到镇海口之役,能否介绍一下爱国将领吴杰?
卜汉文:吴杰是当时镇海炮台的守备。清廷和法国爆发中法战争在1883年,法国军舰沿台湾沿海北上,在1885年3月叩关侵犯我们镇海口。
当时,吴杰率部队在这里英勇抵抗,亲自击发大炮,重伤法国的军舰。法军受此挫败之后撤退,法国将领“孤拔”在军舰上去世了。吴杰故居以及吴杰纪功碑就是这一段英勇抗击历史的实证之一。
卜汉文:我们现在是在建模的镇远炮台的外侧。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以及文献记载,下面这个灰色的条石就是当时镇远炮台的地基,上面土黄色的部分是三合土夯筑成的炮台的主体。因为它当时位于小浃江口,地下水位特别高,为防止垮塌,会在条石外侧打木桩,有加固的作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炮台外侧的部分,至于它的里面,还有好多设施。有炮室、营房、瞭望用的哨楼,以及兵员生活用的厨房、水井等生活设施,可以说是“设施完备、要素齐全”。
一般情况下,一个炮台会配置守台官1员,守兵40名左右。它在构筑防御体系的时候,不以单个的炮台为主体,而是把炮台设置在整个镇海口海防体系中。
我们今天讲述了这些海防遗址的一些点位,我想它们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蕴含了我们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铁血精神。
卜汉文:宁波有千年港城淬炼出的“弄潮精神”,历代先民中有搏击风浪、勇拓海路的人,也有抵御外侮、舍身为国的人,这已成为宁波这座海洋城市的文化基因之一。
镇海口海防遗址是我国近代军事工程中,海防炮台发展的又一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军事和社会价值。是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抵御外侮、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甬江南岸的4座炮台科学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中,将会以遗址公园的形式向市民开放,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开放时间计划是今年下半年,到时候大家可以近距离接触历史遗迹。
第六期节目,《第1发布》栏目来到了镇海口海防遗址,邀请到了从事镇海口海防遗址研究工作的卜汉文,为大家讲一讲在明清时期宁波的海防故事。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