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5206033845
- 电话:
- 0898-08980898
- 邮箱:
- admin@eyoucms.com
- 地址:
- 海南省海口市
“千呼万唤始出来”。“陈正宏讲《史记》系列”第三部——《众生:〈史记〉的列传》在这个夏天终于面世了。《史记》由五部分组成,“陈正宏讲《史记》系列”前两部《时空》与《血缘》已经讲了本纪、世家、表、书四部分,加上《众生》所讲的列传,整部《史记》文本的讲解已经完结。为什么这本讲列传的《众生》尤其令人期待?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是以一种“极具超前意识的模块化结构”,即立体性的史书五体,将叙写历史长度超过三千年的一百三十篇文字容括进去,这五体,除了本纪、表、书和世家,位列最后、篇幅最大、以描写众生百态为宗旨的一体,就是列传。
个人性的传记资料,是最容易散失的。因此作者在本书《自序》中说:“司马迁应该是看到了秦火和楚汉相争等一系列大的严酷的战争对于文献尤其是个人文献的系统性摧毁,才把《史记》一百三十篇里超过一半的篇幅,都给了以写个人和群体为主的列传。”而且更重要的是,列传作为《史记》五体中占篇幅最大的一体,在司马迁笔下,既是书写中最具历史细节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特定历史阶段中人性之复杂的部分。对于这一点,《众生》有颇为细致的呈现与分析。另外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列传还是司马迁借史事和个体命运生发感慨最多的地方。《众生》敏锐地抓住了《史记》的这一特点,从文本入手,前后贯通,抉发出太史公更深层次的洞见。通过《众生》,我们仿佛在司马迁的笔下,看到了跨越几千年,在芸芸众生中若有若无的自我的身影,无论是现实中的,还是仅仅存于想象。
同前两部一样,《众生》同样以陈正宏教授在喜马拉雅讲《史记》的音频节目为基础。不过与音频课相比,内容与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除新增篇章专讲《吴王濞列传》《太史公自序》等而外,不再以远离《史记》原貌的独传、合传、汇传三分法排次各篇,而是回归到今本《史记》七十列传的序次。书中三卷的标题,也依次调整为“先秦的隐士、贤达与刺客”“秦汉的功臣、名流与叛徒”“星空下,换几个角度看众生”。这样的调整,不仅更能真实地反映《史记》“通古今之变”的立意,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李陵事件前后,司马迁文献整理与历史编纂两阶段工作重心转移的认识与推考。
《史记》位列正史之首,但其“既感性地描写特定时代人的个性,又理性地关注长时段历史中的普遍人性”的内质,又让它成了正史中的空谷足音,更显示出一种超越历史与时间的永恒价值。《时空》《血缘》《众生》合读,在“太史公的异代知音”陈正宏教授的引领下,我们更能读懂司马迁,也更能对先秦至西汉的中国及域外历史有一种整体的理解与观照,从而读懂历史大势,认清人性百态。同时,也对“陈正宏讲《史记》系列”的最后一部《绝唱:〈史记〉的史记》,生出更多的期待。
《众生》是“陈正宏讲《史记》系列”第三部,按今本《史记》七十列传的序次,分“先秦的隐士、贤达与刺客”“秦汉的功臣、名流与叛徒”“星空下,换几个角度看众生”三卷,对先秦至西汉前期上演种种历史活剧的各色人等进行充满历史智慧的观照与剖析,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史记》“通古今之变”的立意,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李陵事件前后,司马迁文献整理与历史编纂两阶段工作重心转移的认识与推考。
本书按照《史记》的内容顺序,详细介绍了说帝王故事的《本纪》、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表》和记录古代各项制度的《书》,分三部分讲故事、说文化。作者以幽默的文风和三十年从教的经验,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入话题:什么叫改朝换代,为什么分分合合总是需要一个王,史上为何大王轮流做,分封与为官的背后又有哪些可说与不可说? 因为《史记》中《表》和《书》文化的深度和难度,即使学者也不容易梳理清晰,而本书作者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以研究《史记》三十年的深厚功力,以读者立场深入浅出的呈现能力,“治大国如烹小鲜”,轻松讲解、故事带入后,令读者豁然开朗。
书以幽默的文风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了《史记》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汉时期重要诸侯大姓的家族史。姜太公果真是“偶遇”西伯?“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前传?越王勾践破吴归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史记》里记录的孔子事迹,哪些是在《论语》里看不到的?得了天下的刘邦,如何应对四面八方的威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诉说着他和韩信怎样的工具人生?靠宫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样冲破阴影活出自己?汉武帝的兄弟侄儿,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这些古代的贵族为何有着如此奇幻的人生?中华民族又走过了怎样的融合之路?本书将带给你启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